close

第二部分  「個別段落的寫法」與「例舉的要點」

一、個別段落的寫法

當決定文章的段落結構後,即是為構思段落內容的開始。和「文章各段落主旨皆需反映主題內容」一樣,段落中的各語句也應反映該段落的主旨,不可言與段落主旨無關的語句。此外,段落間的各個語句也應加以協調,使其形成一個整體,而非孤立的語句。

(一)內容應反映該段落主旨

今以「讀英文是有用的」為例。若該段的目的是表達此命題,則段落中的每個語句皆應以此為中心而加以論述。以下為此例作相關的分析。

 

與「讀英文是有用的」相關的內容

與「讀英文是有用的」無關的內容

1、英文是學測科目,故有用。

2、英文好,有助於閱讀英文作品,故有用。

3、英文好,有助於日後從事需要英文專長的工作,故有用。

4、日後到美國旅行時,需要用到英文,故有用。

5、學校英文考好,可拿獎學金,故有用。

6、英文好,有助於求學信心的,故有用。

7、考英文證照,有利於申學與就業,故有用。

1、我從小學開始學英文。

2、學好英文的方法就是要每天練習。

3、英文是我最喜歡的科目之一。

4、雖然我目前的英文成績很好,但我不覺得我現在的英文能力已經能夠和美國人溝通。

 

    於上述表格中,左下欄的內容是可放置該段落的,因該段落的目的是表達「讀英文是有用的」這一命題,而右下欄則無法放置該段落,因其與該命題無關。原因分析如下:

 

與「讀英文是有用的」無關的內容

分析

1、我從小學開始學英文。

2、學好英文的方法就是要每天練習。

3、英文是我最喜歡的科目之一。

4、雖然我目前的英文成績很好,但我不覺得我現在的英文能力已經能夠和美國人溝通。

1、此是為自身學習英文的起始時間。

2、此是為學英文的方法。

3、此是言自身對英文的喜好。

4、此是言自身對英文能力的感受。

 

另外,關於「與『讀英文是有用的』相關的內容」部分,有些是可刪的,原因分析於下:

 

與「讀英文是有用的」相關的內容

分析

5、學校英文考好,可拿獎學金,故有用。

6、英文好,有助於求學信心的,故有用。

7、考英文證照,有利於申學與就業,故有用。

5、深入思考後,並不重要,因而可刪

6、深入思考後,並不重要,因而可刪。

7、內涵已包含於13,因而可刪。

 

 (二)組織語句間應有邏輯結構

    一般而言,文章中的中間段落之第一句,是為表達出該段落的中心主旨(以便讀者掌握),而後方的語句則是為闡述該思想。因而每段落的每個語句都是有關聯的。因此,這些語句的排列,即使是彼此關聯不大,亦應設法將之連貫成一體,避免有任何語句顯得與該段落格格不入。

    今以上述「讀英文是有用的」為例:

 

(1)錯誤示範:

讀英文是有用的。英文是學測科目,所以要努力的讀。而且英文好,有助於閱讀英文作品,不需要等待中譯本的出現。最重要的是,英文好的人,可從事需要英文專長的工作。放假時,若到美國旅行時,亦需要用到英文,故英文很實用。

(2)正確示範:

讀英文是有用的。因為從小學開始,學校即開始上英文,並將英文列為考試科目之一,因此學好英文,有助於日後的升學考試。即使離開了學校,在現今非常注重英文能文的台灣社會,英文能力好的人們也比那些在其它方面和自身相當,但英文能力較不好的人們,較容易取得更好的工作。此外,當旅行至英語國家時,具備良好的英文能力亦可省下許多溝通上的問題。

 

比較上述兩例,不難得知:兩例第二句開始的每個語句皆是反映主旨,但由於範例(1)的語句缺乏邏輯性,所以造成孤立的效果。將一生分為在學與非在學二階段,且每一階段皆與英文息息相關,令人警覺英文與自身利害相關。然範例(1)則僅鋪述英文的用處,不若範例(2)般具有「因果關係」的邏輯性。

 

 

二、例舉的要點

作文時,常見的錯誤舉例有兩種:

()舉例平凡,無法感受其與同性質事物的差異性。

    例如,「田尾花市是台灣最著名的花市,因為它賣有許多種類花,如各類的玫瑰。」此是失敗的例子,因所言的例子無法呈現出「台灣最著名的花市」之特點。舉例應能點出其特色,如「田尾花市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,全台最大;種類最盛,不僅國外新進的品種應有盡有,就連常見的玫瑰亦超過百種,甚至是其它花市絕而少見的黑玫瑰。」

 

()對抽象的概念僅作空洞的描述,將無法使人如臨其境、感同深受。

    例如,言班風不佳時,不可僅言「全校公認最差的班級」,而應以特例描述。如,「課堂上,溫文儒雅地問候老師的母親;離後外,不時返校,拿木刀和徒手的教師切磋武藝,為本班留下永垂青史的名譽」。

 

 由上述,可知屬文時,舉例的目的有二:

()舉例是為抽象道理的具體言述,目的在於使人明白

    對於眾所皆知的道理不必再分析,否則只會造成文章的冗贅。相對地,若眾人難以明白或懷疑的道理,若不加以舉例分析,則易以人們難明所以又或缺乏說服力。

 

()僅只抽象的用語易造成文章的空洞,特例能使人印象深刻、心有同感

    抽象用語源自對具體事物的分析與概括,以使人獲得共同或相似的概念。然而,若總是以抽象詞語言述,讀者難以擁有和作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,作品因此無法深入人心。因而,若能舉特例,才得以造成讀者的共鳴。

 

  「文章段落與舉例」實例

1:有趣的一堂課

一、引言

二、正文

1、哪堂課

2、原因

(1)迎接聖誕節,唱聖誕歌,其愉悅的歌聲驅逐了每節課必來的瞌睡蟲

(2)以話劇呈現聖誕節的典故,較枯燥的課本活潑有趣、令人印象深刻

(3)下課前,老師發送的禮物,雖非昂貴,但對我而言,卻意義非凡。

三、結論

「學生怕考試,老師怕上課」。沈悶的內容是否代表著上課亦無味,乃因教學方式而異。想想,若能在生活中多點變化,生命將更美好。

 

2:遇到的困難

一、引言

二、正文

1、全家出國遊玩,自己獨自一人迷路

2、心情

a、慌張:人生地不熟,且不似百貨公司,有專屬服務人員可幫忙

b、不知所措:試著找回旅館的路,卻愈走愈亂

c、看到警察、路人,卻語言不通

3、解決:找黑髮的台灣人,請會英文的他代為向警局報案。直至深夜才回家。

三、結論

1、子曰:「欲速則不達」。遇事先冷靜思考,避免心慌,並多請教他人,不可剛愎自用。

2、失敗時,亦不可自我放棄。多加努力,成功才會是你的。

 

3:最想學的才藝

一、引文

二、正文

1、電腦

2、原因

a、網頁、信箱和平常沒聯絡的朋友交談,是將來的回憶

b、作業、查資訊:看展覽時,受感動,上網就查到許多相關資料,免錢又方便,且列印下來的資料,較不怕遺失或破損,因可再列印

c、實用性:工作、打字快、修改方便、網拍

三、結論

1、社會變遷快活到老,學到老

2、子曰:「謂無暇讀書者,是謂有暇」,不要以無謂的籍口當作理由

 

4:最喜歡的文章

一、引文

二、正文

1、故事:多體貼他人

2、簡介:搭3小時的火車,位子被人佔走,一句也不說。妻不高興,夫言「他不方便一生,我們只是3小時」

三、感想

1、反思誰才是值得感謝且尊敬的人非大言不慚,言自身多偉大的人,因每個人該感謝的人太多了,願意謙虛自身的人更值得我們敬重

2、勿以善小而不為----想想自身,是否忽略了週遭該幫的人。不僅88水災等重大事故的人需要人們的援助,就連需要人攙扶的老公公,停在路邊不如何過馬路的小弟弟,亦是如此。

3、最後,助人是好,但需有全面性考量--「給魚吃,不如教他技巧」,幫人是助人,但非代替他做,使之茶來張口,飯來伸手。

 

5:最想感謝的人、最感人的事件、最要好的朋友

一、引文

二、正文

1、哪個人

2、原因

a、感動的並非一般生活瑣事,因早已習慣

b、直到有天,站在桌上跌下時,為了救我,被地上的碎玻璃割傷了雙手,血淋淋地,不但不責罵,先倒先問我是否受傷。其後治了半年,非但沒康復,天氣陰雨時,備加酸痛。

c、今後看見那雙手在做事時,內心深有所感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cjhlibrary 的頭像
    lcjhlibrary

    龍井國中圖書館

    lcjh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