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觀,決定你的世界有多大! 面對中國崛起,亞洲各國如何因應? 中國崛起、油價飆漲、地震颶風天災頻傳、中東情勢緊張……這些頭條新聞我們都聽過了,但誰有辦法講明白,這一切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? 國際觀是你我輸不起的競爭力;把世界看得更清楚,才能保住自己及下一代的飯碗。劉必榮教授累積多年對國際情勢的觀察,讓你學會用專家的眼光看世界! 作者簡介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,國際關係專家,國內談判權威。 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,教育部公費留學外交政策學門第一名赴美,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,維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博士。在大學教授國際政治、外交政策、衝突解決與東南亞國際關係等課程,並於「外交領事人員講習」為外交官講授談判技巧。劉教授致力國際觀的建立與談判藝術的推廣,現任台北談判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、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,並於每週二固定在News98「財經起床號」節目,為聽眾分析最新國際時事新聞。 劉必榮以思路清晰、說理犀利見長,剖析國際時事時,有如說故事般娓娓道來,呈現新聞事件的架構與脈絡,使萬里之外的國際大事也鮮活了起來。 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、總主筆、行政院顧問、外交部諮詢委員、公視「七點看世界」及「全球現場」、大愛「寰宇新聞」、年代「世界年代」等節目的新聞評論主播。 國際關係方面的著作有《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》。在先覺出版的著作為《談判兵法:孫子兵學的謀略智慧》、《三頂帽子哲學:劉必榮的談判人生》、《談判,無所不在》與《新世紀談判全攻略》。 |
作者序
一直想寫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。
這個想法其實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萌芽。一九八七年底,台灣宣布解嚴,報禁隨即於一九八八年開放。當時我剛回國教書不久,應《中國時報》余紀忠先生邀請,進入報社兼任國際新聞中心主任,負責整個國際新聞的規畫。
身為研究國際政治的學者,能夠在第一線親自觀察國際情勢的發生,當然是相當興奮的。但我也隨即面臨一個問題:如何讓學術的語言,和一般讀者能夠懂的語言,做一個調和?如何在雅和俗之間找到平衡、接軌?
當時我就想寫一本介紹國際關係的書,但因為工作忙而無法撰寫專書,最後只得把在報社寫的十萬字專欄,交給三民書局結集成冊,取名《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》。那是我第一本國際關係的書,但還不是理想中的面貌。
三年後,我離開國際新聞中心,進入主筆室。一九九八年初離開中時,半年後應邀進入公共電視,擔任帶狀國際新聞節目的評論主播。我把這個主持與評論的工作當成社會教育來做,希望能帶領一些對國際情勢有興趣的朋友,撥開口水與八卦的雲霧,伸頭出去,看一看外面的世界。寫一本國際關係普及書的構想,一直在我心中翻攪。
二○○二年底我離開公視,隨即進入年代新聞台,當時正逢美伊戰爭爆發期間,我每天為觀眾解析戰爭與國際情勢。二○○五年中,年代新聞台易主,我離開年代,於同年十月進入大愛電視台,製作並且主持一個每週播出的國際新聞節目,一直到二○○六年中為止。前前後後,我在電視台評論國際新聞共八年的時間。
無論在報社還是在電視台,我最常接到讀者和觀眾來信問的問題是:我該怎麼看國際新聞?怎麼了解國際事件?如何在沒有學者專家分析的情況下,自己去看懂這些事件?
要看懂這些事件,當然需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,不然都只能自己胡思亂想。有一則很有名的故事:美國派駐海外的大使當中,不乏政治酬庸。有一次,一位酬庸的大使被派駐韓國,他滿腦子問號地詢問底下的幕僚:「韓國為什麼會有兩個呢?」幕僚答說:「報告大使,因為過去打過一次韓戰。」大使接著問:「韓戰?什麼時候打的?我怎麼不知道?」相信那名幕僚聽了,頭上一定三條線。所以說,強化自己的背景知識是第一要務。
再來,就是要有觀察國際情勢的理論架構與脈絡,而這本書想要提供的就是這樣的框架與脈絡,讓大家以後在看國際新聞的時候,可以把一大堆雜亂的事件,分門別類放進框架中觀察,這樣就有條有理,有脈絡可循,也才可以往上累積自己的知識。有志從事國際新聞採訪的朋友,也可以從這本書看起。
不過,要寫出一本國際關係的普及書(一位當過外交官的政大外交系學妹跟我說:推廣自然科學普及化的書叫「科普」,那你推廣國際關係的書應該叫「國普」吧?)並不容易。它不能與國際事件貼得太緊,因為國際新聞事件天天都在變化,貼得太緊,書就大概只有一年的壽命,一年後就失去時效,成了歷史。可是它又不能離開實務太遠,因為離得太遠會變得像教科書,對一般非國際關係專業的讀者,產生閱讀的障礙。
所以我在體例與文筆上嘗試,就好像二十年前初掌國際新聞中心時,努力在雅和俗之間尋求平衡。我一直很欣賞張五常教授和熊秉元教授寫的經濟學文章,他們的文章淺顯易懂,讀起來像隨筆,但其中又有大學問。雖然像國際關係這樣的學科,很難寫得那樣行雲流水,但我撰寫過程中左思右想,調整體例,拿捏深淺,從動筆到完稿,算算也花了三年半的時間。這期間,出版公司換過兩個編輯,才把這本書催出來,也真是苦了他們。
另外,我特別請蕭秀青小姐協助,整理名詞解釋作為附錄,幫讀者做一點祕書的工作。秀青是非常優秀的國際新聞工作者,編譯與出國採訪的經驗都相當豐富。她曾在路透社工作,也曾在公視與大愛與我共事,共同製作國際新聞。我很感謝有她的協助。
基本上,這本書的主題不是國際「現勢」分析,而是教人怎麼看國際情勢。因為不是現勢,所以過了幾年都還是可以看。這是我寫書時念茲在茲的理想,至於能不能達成這個目標,就讓讀者來評斷了。
本文轉自博客來網路書店